查看原文
其他

“巫”意、中医;6招通经治病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点击蓝字学悟妙义

学识空有可互生,思虑心田消惜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悟道净炁心明。


疏通经络,消除百病,6招搞定

1.滚揉后溪穴:保护颈椎、腰椎


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轻松地来回滚动,坚持每天进行3分钟,就会对颈椎、腰椎产生很好的疗效。

2.拍肘窝:排出心肺火气和毒素


肘窝处经络密集,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和心经这三条经络通过。

手掌放松,一下一下的有节奏的拍打,力度能忍受就好。每周拍打一次,每次每条胳膊拍打5~10分钟。

建议:每次拍打后,喝杯温水,最好当天不要洗澡。

3.瑜伽蝴蝶式:促进血液循环

坐在床上,用双手抓住脚尖,腰挺直,双腿向两侧打开,尽量向下压,有节奏的向下振动,坚持10分钟。

每天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骨盆,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提高身体的柔韧度。

4.双臂上拉护肩颈


双手向上举,坚持10秒,放松,再做一次。在这个过程中肩背部可能会有点痛,但是做完后会很舒服。

5.膀胱经排毒


坐在床上,双腿向前伸直,用双手尽力摸脚尖。若是实在够不到也不要硬拉,只要有拉伸的感觉就行,每次至少坚持15分钟。

6.按印堂穴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找准印堂穴,用大拇指拇肚按揉40次。可以起到调整内分泌、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安神定志的作用。



巫  医

张仲景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句话应该算是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最初版本。他们把“相”与“医”相提并论,可见“医”在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你知道“医”这个词的早期写法吗?它的左边有一个“巫”,右边加一个“医”字。医生本身就具有以巫行术的意义。“巫”这个词现在已被贬义了。实际上,“巫”在古代是指一个有特殊能力又身居特殊地位的人。



在中国,巫师等同于天师。在最早的时候,巫师是天官的意思,与天地相通。让我们看看这个词。顶部水平代表天空,底部水平代表地球。有两个人连接着天地。他们是天人之主。他们被称为巫师也就是说国师的意思。从前皇帝的师傅被称作巫师。



查一下唐代以前巫师的名字,看得出他们都是天人之师。他们自己谈论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以前的天人师都能治病。他们同时也是道士,比如扁鹊、华佗,葛洪,孙思邈等等。


就执业而言,普通医学院的医生培训一般为西医五年,中医三年到八年。但道家医术不是这样的。道医除了掌握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自我修养,这就需要十年多的时间,还要看他的潜力和能力。从看医生的角度来看,医院里的医生每天看几十个病人是很常见的。一个好的道士一天最多只能治疗五个人,因为他需要时间把体内的良药送到他治疗的病人那里。


人们之所以要吃药,那是因为他的身体没有能力抵抗病毒了。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药是万能的,其实药这个东西是吃到肚子里,作用只是以毒攻毒,所以俗话说说“是药三分毒”。


中医中药与道医同出而异名,也可以理解为出自道医。像五行的概念和用法,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胃、肾、五药分为五种性质——即在金木水火图中总结出各种药物,然后再谈其本质和生命力等,这是道家在内外实践过程中进行的实验。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医注重整体观,整体观是道学的基本世界观。

《南华经》中说:“天人合一”。这是对天人合一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论述,也就是说天人是一个统一的事物。那时,我们还没有宇宙全息或其他理论。庄子是通透其间奥妙的人。他不知道后来者们现在会用全息理论来描述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相关性。


天人合一在道教的理解中,应该首先是天与人是一样东西,只是从两个方面来叙述而已,天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感应的,所以,某种意义上,又称为“天人感应”。



看看我们的人体。全身365穴,对应一年365天;体内12道经络,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经脉交叉处叫做任督二脉,一阴一阳相当于一天一夜;任督两道上有52穴,相当于一年52周等待。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星球、宇宙、时间和空间是一致的。这不是巧合,它是一条扩大的生命线,也是宇宙的缩影。在实践中,通过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就能了解宇宙。这样一个真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现在才被我们的科学全息理论所证实。


朱熹文化的本质就是天人合一。它的一个基本含义是“存天理灭人欲”。这意味着,通过天人感应,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行为来纠正它。修身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如果我们如此理解,就认为“天人合一”了,并以此为修行准则,那就未免偏颇。



而道家在这方面就很很开明,很自然,我们认为人与天是同一回事,“天性人也,人性机也“,两者本就是一回事,本就没有分开。


在道家的概念里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万物都是一演化出来的,一代表了万事万物。而在宇宙万物中,人是宇宙最智慧、最全息的一个细胞。我们已经代表了天的所有的属性,我们就是它最大的一个表现物,而好、坏、是、非、对、错,是我们人,自己生出来的一个主观的认为。



上下左右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它讲方位,讲属性,同时也讲时间,空间。我们说的‘天’,还包含了宇宙的原发,这个天,指的是天道。道是宇宙生命的原动力,是宇宙生命发展的原点,是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中国的文化就是围绕着这个产生出来的。人和天的相互对待关系,分别就是儒、释、道三家的用世之法,和用世的入脚处。在这里面,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道家把握了它本身的天人本一。


现在控制论的黑箱原理,正好可以把我们的道医治病原理翻译过去;当今的系统论,信息论,还有泛系理论,又正好可以把我们的内运动翻译过去;量子力学,质能互换的定律,还有混沌论,正好又能够把我们对宇宙对生命的描述翻译过去。当他们能够把我们的这些东西翻译过去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追寻已久的、刚刚开始用能量来描述生命的状况能量医学,原来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在中国已经有了成型的体系。


我们讨论过,目前西医沿用的,还是牛顿力学的知识。用量子医学,上个世纪成型的科学来植入医学体系,他们才刚刚开始,而在我们中国已经非常成型了。我们并不贬低西医,西医在结构上的研究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它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但是西医现在的水平只能在生命医学的水平上,只能从结构上和物质上接触生命状态,把人推进到细胞的程度上、分子的程度上去认知,无法进入人体医学的模式,无法从实验上把人体和动物分开。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光辉的人体医学模式,三个字就解决了:精、气、神。我们“精”之中的形,就是目前西医在研究的层面。



现在的医学都是通过两种渠道,通过化学的和物理的方式来介入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生命的状态;而道医不是。道医指导我们把握我们生命内在的状态,靠内在的状况来调整我们的生命。就像,所有的功夫都是内练出来的。


从治病这个角度,西医和道医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一个人由疾病态向健康状态转移。西医借助的是外力,用外在的东西介入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是通过内在,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同。我们的通过内在,即是太极医学的奠基之座。并且,我们更加提倡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即“生命在于滋养“的传统观念。




一般来说,常规的东西力量太大了,无论是对生命的认识,生活的观念,还是生活的习惯,知识的认知,等等,人大多只有在极端的,无可奈何的情境之下,才有可能“病急乱投医“,什么都愿意去了解,愿意去相信。


那么从这样一个极端的角度来理解,病就是缘分。我们日常生活在各种观念、各种态度之中,实际上已经受到很多习惯、“常识“的影响,有很多的习惯思维、惯性行为,我们自己也说不出这些习惯和常规是何时开始驻长在我们的内心的,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受这些习惯,观念、认为的影响。


当我们依照惯性处理各种生命的现象,生活的平缓,湍急,我们甚至都不会去想,“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这么认为?”,“为什么我这么做?”,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这“本来就应该“实际上就是我们一个很大的误区。

治病用药很正常,但是道家理念是:人是可以不吃药的,因为,最好的药是人体自己。







简明中医



从物候观察,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便名以“木”气;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火”气。


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金”气;冬季是气的潜降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水”气;而长夏是气的平稳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土”气。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为序相制约、相抑制,叫五行相克。有相生则不会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会造成某行的太过,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态。


《内经》把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学说是古代人类研究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从气的运动方式,讨论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非五材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


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但若按其字义理解为5种具体的物质、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称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尚书大传》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的记载,指的都是五材,5种具体的物质和材料。即使将其说成是5种元素,也仍然属于五材的范畴。


五行的“行”字,《说文解字》说:“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


所谓“五行”,应是指自然界气的5种运行方式,或说是5种运动形式。

汉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思是说,用“行”字,是用来表述大自然之中气的运动、运行方式的。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得更清楚:“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其行不同,故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显然是说,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运行,有了阴阳,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为天地之气的运行方式不同。


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邻的次序相生,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胜,也就是相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也是把四季和五行联系起来的。因此在《黄帝内经》里,又把五行叫作“五运”。


这些都说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


因此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二、五行的属性和归类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动形式和特性各是什么?将自然界万物用五行进行归类的依据是什么?古人是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来研究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华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时,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就周年视运动而论,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时分指向东方时,地面上则是春季;指向南方时,则为夏季;指向西方时,则为秋季;指向北方时,则为冬季,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对应的来历。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例》中,就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记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个大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气以及七十二候的关系。


可见以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四季和节气的方法,是由来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确的,这在《伤寒论》中称之为“斗历”。


仰观天文,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在这个季节微风和煦,冰雪消融,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伸、枝叶上层。蜷曲成团而冬眠的熊,在春风的呼唤下,爬出树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


盘成圆盘而冬眠的蛇,被春风唤醒,伸展身体,慢慢爬出了山洞,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春季阳气布陈、发散、发陈的论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气的展放、疏泄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因树木的根须和枝条皆喜展放条达,故古人便将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形式,以“木”来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并不是指具体的树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气的展放疏泄运动。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在中医学里,称肝和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气的疏条展放之气相应,临床通过调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疗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疗妇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


但有的书上说肝主“升”,春气主“升发”,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气主生发、展放,则是《黄帝内经》的本义。


斗柄指南,地面为夏,气候炎热,草木在地下的根须长势明显减缓,而在地面上的枝叶则繁茂生长,动物更加活跃,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蒸蒸向上的景象。


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阳气至夏洪盛、夏气扬蕃秀之令、万物蒸蒸向上、养长之道的论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火性炎上,故以“火”字来命名。因此主升的是火气,而不是木气。木气的运动一旦由“生”变成“升”,那就是木郁化火,郁火上炎,那就是病态了。


斗柄指西,地面为秋,气候凉爽干燥,草木枝叶枯萎,根须末端干枯,养分向主干内收,向果实和种子内贮藏;冬眠的动物此时在体内积聚了大量脂肪,以致显得臃肿肥胖,以便等待严冬到来,进入冬眠状态后慢慢利用这些能量。

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至秋要收敛神气、养收之道、秋气正收敛之令的论述,皆说明在秋季,是气的内收、收敛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金属密度大,象征着收敛密集,故以“金”来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为冬,气候严寒,万物闭藏。种子深藏土中,生机潜闭,处于滞育状态;冬眠的动物深居洞中,基础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冬季地户闭塞、阳气伏藏、阳气下沉、地气下降、冬气正养藏之令的论述,皆提示在冬季,是气的下降、潜藏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水性就下,象征着下降、潜藏,故以“水”来命名。


从春至夏,是由木气的展放到火气的上升,为气的阳性运动;由秋到冬,是由金气的内收到水气的潜降,为气的阴性运动。其间由阳转阴,需经由夏秋之交的转折过度,此时中医称之为“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去,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此时草木枝端长势减缓,已经开花结果,正在化育种子和果实;动物孕育胎儿,繁育后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跃。


由此推知,此时是平稳运动的气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就是气的展放和内收运动相均衡,上升与下降运动相均衡,保持了一种动态的稳定,而土性最为敦厚平稳,于是便用“土”字来命名。


其实由春季木气的展放,转为夏季火气的上升;由秋季金气的内收,转为冬季水气的潜降;由冬季水气的潜降,转为春季木气的展放,都存在着平稳过渡的一段时间,于是《黄帝内经》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后18天,都是平稳运动的土气占主导地位。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当然季节更替的决定因素,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并不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过是观察天象的参照物罢了,但却是五行归类的内容之一。


三、五行的生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定状态。只有这样的稳定状态,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衍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相促进,这叫五行的相生,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说的“比相生”。春季木气的展放,为夏季火气的上升创造了条件,叫木生火;秋季金气的内收为冬季水气的潜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


火气升至极点,必将停止上升而转为稳定,叫火生土;长夏土气的平稳,随着秋季的到来,则将转为金气的内收,叫土生金;而冬季水气潜降,生机闭藏,则为来年春季木气的疏泄展放蓄积保存了能量,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制约、相抑制、相克制,叫五行的相克,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说的“间相胜”。如木气的展放,抑制土气的过度平稳,以防其壅实内收倾向过早出现,叫木克土;土气的平稳,可制约水气的过度潜降,叫土克水。


水气的潜降抑制着火气的过度上升,叫水克火;火气的上升,抑制着金气的过度内收,以防其过早沉降,叫火克金;金气的内收,制约着木气的过度展放,叫金克木。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诚然对五行生克的解释,也有从五材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又如《五行大义》说:“木生火者,本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等等。表面看来,很是机械,甚至十分牵强,但从《素问》所言“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来看,应是以五材之间的关系来代言五行的生克规律。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说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黄氏所说的“气”,就是指气的运动,“质”则指具体的材料或物质。


故黄氏进一步说:“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掺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


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虽然在有些细节上和前面的解释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皆是从气的运动形式之间的养助、制约关系来认识五行生克的本质。


五行之间,有相生则不至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致造成某行的太过。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定状态。


只有这样的稳定状态,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衍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于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运也就是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伤寒卒病论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尽管有人认为这段话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原话。

但肯定不是现代人的话,可见古人显然没有把五行当作地球上的5种具体材料、物质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万事万物的气的运动规律,甚至称其为“五常”。


由于五行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运用五行对自然界以及人体脏腑器官的分类上,出现不同的认识,这完全可能并且客观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据各自学派之所需,对五行学说进行附会改造,这也都是历史事实。但是,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原本是古代人类研究天地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中医学是依据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

道可非名永恒,炁化同体命生。知灵灵知了了,识来十八五蕴。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儒:存心养性

佛:明心见性

道:修心炼性


点击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简说

饶益密法(避免肺炎疫)

直接开脉轮,即可调百病

欲成佛道,先除十障


最近新文点下看:

元音老人:定业可以转吗?

富人的品质

众处守口,独处守心

避疫~饶益秘法

绝密:气脉和善心

开悟的人什么样?

大道至简~莫问天意、勿测人心

要得年后运势好,年前一定要······

心静则无敌

克服性欲好修行

天眼看清:手机电脑魔

烦恼何以变菩提?

觉醒大通道

修行秘密-气旋能力

金钱的无中生有

天眼开启11法,真有必要开启吗?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